查看原文
其他

万象|当代城市史研究的几次转型

陈恒 理论周刊
2024-09-16

点击“理论周刊”关注我们

当今学科意义上的“城市史”发端于“二战”之后,美国历史学家阿瑟·施莱辛格把城市融入弗雷德里克·特纳的“边疆学说”,认为城市才是理解、解释美利坚民族特性的核心,这一概念大大改变了研究者的视角,引起广泛影响,是城市史研究成熟的一个标志。经过学者不断努力,城市史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人类文明的看法,并赋予了新启示。如果把城市史研究的时间范围放宽到整个20世纪,可以发现这一过程城市史研究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。

一是城市史研究的“传记转向”。现代城市传记是城市编年史传统的延续,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通史,以更全面、更广阔、更长时段的手段来审视、解释和理解某一城市的发展历程。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肇始于地方城市传记,地方史是某一特定地方社区、城市或农村的历史研究,是试图涵盖一个社区地方发展的大多数方面的一种通史。这一原则仍为大多数城市史家所遵循。对于现代城市传记来说,历史上的城市是什么问题已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城市是由何构成以及如何构成的。

二是城市史研究的“社会转向”。从社会史的原始材料来看,任何事物都是社会史家磨坊中的谷物,从情书到人口登记表,从服饰到烹饪器具,从庙宇到彩绘珐琅,加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,社会城市史就自然出现了。在美国史学界,社会史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形成了计量史学,研究者通过将档案数据化等方法开展精密研究,推动城市史研究的对象进一步多元化。但与社会史的融合尤其是计量方法的采用,使得许多城市史学家担忧新的研究无法有效整合城市中的“人”与“物”。罗伊·卢波夫在与兰帕德围绕此一争议的论战中,呼吁用“城市建设”代替“城市化”,因为前者不仅包括建筑、景观、技术、环境而且包括背后的机制,而“城市化”则将态度、行为等主观因素排除在外。更为重要的是,新的研究引发了对传统范式的质疑,即城市史所关注的城市,究竟应当是作为场所的城市,还是作为进程的城市?尽管这一争议直至今天也未有定论,但却有力推动了城市史的发展,不仅研究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,研究者也更加注意城市史作为史学分支领域的核心与边缘。

三是城市史研究的“文化转向”。关注文化并非城市史的新现象,早在迪奥斯时代,城市史研究者已然意识到城市文化的学术价值,迪奥斯本人主编的两卷本《维多利亚城市的形象与现实》就是探讨城市文化的名著。与此不同的是,新文化史影响下的城市史不再“正面”分析和揭示城市的文化维度,而是绕道“背面”,关注城市文化是如何被生产和被表达的。同时,新文化史对“大叙事”模式的冲击启示了历史解释的多重性,继社会史之后继续激发城市史学家们关注微观活动,一时之间,城市史著作呈现井喷之势。阿兰·科尔宾的《污秽与芬芳:气味与法国的社会想象》从嗅觉的角度探讨了香味与19世纪巴黎地下水道工程之间的关系,作为表象的气味不仅是一种文化想象,并且在实践中影响现实生活。

四是城市史研究的“全球转向”。历史研究的范式在几十年来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,解释、撰写和讲授历史的方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球视野,被称作全球史或新世界史。

一方面,从全球史的角度考察城市,既可以比较,也可以联接,从而书写一部全球性的城市史。人类文明从分散的地域性文明走向连接和整合,由此形成了历史的全球化大叙事。在这种连接和整合中,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,它们是贸易网络的结点,是知识与思想的生产和传播平台,是统治广袤区域的中心,是人员往来的枢纽,也是决策与控制的中枢。因此,全球史所重视的文明交往离不开城市的关键作用。反观城市,其发展从不限于自身的行政区划,而是组成了区域性、跨国性的城市网络。这一网络不仅是全球流动的基础平台,也成为全球史书写不可回避的核心内容。

另一方面,城市在融入全球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地方性,在全球史所重视的“合”之外,注入了“分”的因素,为全球史增添了新色彩。因此城市史的“全球转向”,也形成了建构本地与全球之连接的研究方法。通过不断地把城市带入全球并把全球放进城市,城市史的“全球转向”不仅使全球史有了更多关于城市的故事,也使得城市故事有了更多全球背景。

五是城市史研究的“比较转向”。比较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,比较城市史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。比如由萨德维尔—斯特拉斯和南希·卡克等人主编的《让城市走向全球:城市史的跨国转向》收录了一系列城市跨国史的文章,涵盖从规划、贫民窟治理到住房建设等不同领域。空间研究更是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脱离具体背景来探讨空间往往缺乏历史经验的支撑,近年来“无形”的城市空间逐渐进入城市史的研究视野。城市内部空间如市政厅、教堂、广场等空间的改造,背后体现着权力的意志;节日庆典、嘉年华、加冕仪式的程序和内容,蕴含着不同社群的诉求。在城市外部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也成为城市史的题中应有之意。

虽然学术研究呈现的是相对静态的状态,但一切学术研究都脱离不开时代的制约,城市史研究也是如此,伴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视角,贡献不同的知识产品,不过就其本质而言,城市史始终在时空框架下探究人与物、场所及其中的进程之间的关系,探寻这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,是如何创造城市传统的,又是如何再造城市传统的。

(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、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研究员)

理论周刊(ID:lilunzhoukan)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】

编辑/欣欣子

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。
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。


更多精彩文章,请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


- 推荐阅读 -


1、新质生产力解析|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

2、域外观察|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面临两个安全困境

3、灼见|保有乡村的本色就是要保证这“三个安全”

4、周恩来:“中西医结合是我们的方向”

5、谈谈对干部教育培训“先导性、基础性、战略性”的认识

6、中国故事讲述:从“中国是什么”转向“中国为什么”

-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 -

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,欢迎关注~

投稿邮箱:llzk123@126.com


推荐给大家,请戳在看
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理论周刊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